首页 >> 奉贤新闻已删除 >>城中大小事 >>奉贤大小事 >> 奉贤古代名人——竹冈李氏
详细内容

奉贤古代名人——竹冈李氏

竹冈李氏宗谱及历史名人
《云间邦彦图》中李待问像
珍藏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(十本)
  □李叶倩

  竹冈李氏可谓奉贤名门望族。宋理宗端平末年(公元1236年),竹冈李氏始祖李邃因返乡之路阻塞,举家迁徙松江府上海县竹冈里(今黄浦江南竹港东侧,奉贤区南桥镇灯塔村)。至今已有770余年历史。繁衍至二十五世,约10000人,近至奉贤诸乡、嘉定、松江、南汇、闵行,远达苏州、南京及海外,皆有竹冈李氏后人。目前居住在奉贤的竹冈李氏后人约有7000人。李氏家族以耕读传家,世以清白相承,为官清正廉洁,崇尚俭朴,爱民如子。鸿儒俊彦,蔚起群伦,堪称人中麟凤者为数众多,共有进士5人、举人12人,例仕21人。其中,不乏明代舍身殉国的李待问、清代助资营建松江醉白池的李林等志士仁人。

  竹冈李氏始祖李邃是荆州人(即现在湖北省荆州市),官任浙西漕司丞。宋理宗端平末年,任期届满,辞官欲回荆州,时值襄阳北军主将王旻叛乱,返乡之路阻塞,乃举家迁徙松江府上海县黄浦江南的竹冈里。从此,世代耕读,繁衍生息。至十二世(十六世纪中期),每世均有二三百户,“其子孙十传而始盛”,成为“云间望族”(松江古称云间)。

  竹冈李氏第十世祖李昭祥于明朝嘉靖年间(公元1563年)首纂《竹冈李氏家谱》,后经明天启、明崇祯、清康熙、清嘉庆、民国十年续修,共修6次。2008年起至2012年竹冈李氏廿二世孙李允子第七次续修《竹冈李氏家谱》。《祖谱》记载了民国十年前685年竹冈李氏家族20多代、2700多人(户)的世谱,辑录了包括祖先遗像、十三世祖李待问书法手迹24页、古序、族志、显扬录、大传11篇、小传78篇、贞节14人等共十卷等珍贵资料。《续谱》收集编写了872户、2708人的资料。近代李卓民、李梦麟、李仲麟、李寿堂、李世泉、李鼎山、李仙官都是李氏后人。当代李又子、李建昌、李水英、李伯才、李林松也都是李氏后人。

  《续谱》修纂人李允子是第六次修纂人李卓民的孙子。因历史原因,《祖谱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全部痛失。李允子为继承爷爷的遗志,毅然决然地决心重修家谱。1994年开始退休后和家人为查找失传的《祖谱》和祖宗的史志资料四处奔波,苦苦追寻,探访全国各大博物馆、图书馆。近至松江区博物馆、上海图书馆,远及南京图书馆、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。为让李氏后代能够看懂用古文纂写的《祖谱》,从而能够了解祖先可歌可泣的光辉事迹,继承和宏扬祖先的高尚品质和精神,以使李氏后人代代传承。2009年李允子聘请汉语专家对古序和祖先人物传略译成白话文。近两年,李氏家族还设立了李氏宗亲会,目前有60多名代表,20多名理事。李氏宗亲会每年举行1次代表大会,2次理事会,3次会长碰头会,4次宗亲会活动。从《祖谱》中,李氏后人可追宗慎远,以古鉴今,将李氏家族的“好家风、好家训”一代代继承发扬;通过宗亲会,李氏后人增进沟通,加强交流,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。如今,李氏家族的“清廉”、“孝悌”、“爱国”等“好家风、好家训”仍被后人诵读,后辈皆以祖先之训诫束行为。现撷取部分李氏人物传记以呈读者。

  李昭祥,竹冈李氏第十代,字元韬,号南湄,明正德壬申(1512年)7月11日生,府学廪生、举人、进士,历任浙江兰溪县知县,南京工部屯田清吏司郎中,进阶朝列大夫。明隆庆壬申(1572年)8月1日卒,享年61岁。

  当时,漕运船、战船都由李昭祥负责置办和监督建造。造船工匠因生活贫困,偷工减料严重,造船多有不合格。李昭祥与提举司商议决定,将闲置田地平均分配给贫困工匠经营,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,从此,建造的大小船只没有不合格的。朝廷规定,由御史与水政官员共同管理水政事务,御史经常到买卖船只的交易场所进行检查,主管水政官员惟御史之言是从。李昭祥对王公和大臣们说,“御史凭什么独权专政?以至于验收船只合格与否都是他们说了算”。御史听到这句话后很不高兴,寻机揭发李昭祥的短处,并且专门立案调查一年之久,但是竟然一无所获,可见李昭祥清廉无瑕。

  李安祥,竹冈李氏第十代,字元定,号见汀,明隆庆戊辰(1568年)贡生,明万历巳卯(1579年)举人,沧州保安州知州。

  明嘉靖甲寅(1554年),倭寇侵入我国沿海一带,在柘林沙冈等处烧杀抢掠,所到之处,村庄变为一片废墟。见李安祥搀扶着父亲逃避祸乱,倭寇突然出现,惊慌中两人走散,李安祥父亲被倭寇抓走。李安祥想:“倘若我拿着刀子去与倭贼拼命,我父子却都将白白的送死在贼寇的手里,不如与贼人周旋,见机救人方为上策。”于是,他弯着腰来到倭寇驻扎地方,看见旁边有一个头颅硕大的人正坐在一面大鼓上吃饭,感觉这个人是倭贼的头领,李安祥就跪地诉说对父亲的思念之情,声音悲哀。倭贼首领直视他很久,一言不发。良久,倭贼首领坐上船,折下棉花秸秆用白纸裹上,插在李安祥的头上,释放了他们父子二人。回家途中,李安祥远远望见哥哥家住宅起火,浓烟滚滚,急忙跑步去救火。有个倭贼挥舞着大刀向李安祥索要钱财,李安祥说:“我的口袋里没有什么东西,仅剩下三个古钱,我要急着去救火,不会做对你们不利的事情。”那个贼人伸手接过钱,看着见李安祥头上的白纸就放他们走了。可见其机警、胆色过人。

  李待问,竹冈李氏第十三代,字存我,明万历壬寅(1602年)9月2日寅时生,上海庠生(学生),崇祯戊辰(1628年)由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生员,贡入京师,庚午(1630年)考中顺天科举五经第二个首名,崇祯癸未(1643年)进士,中书科中书舍人。清顺治乙酉(1645年)8月3日殉难,终年44岁。南明朝赠太常寺少卿,谥襄愍,乾隆四十年(1775年)特恩赐谥忠节,入府县忠孝祠。

  明崇祯癸未(1643年)考中进士。官拜文林郎(文散官,无固定职事)、中书科中书舍人(官名:掌撰拟,缮写之事)。

  清顺治乙酉(1645年)五月,清兵进攻松江府,李待问与沈犹龙、陈子龙、夏允彝、徐孚远等募壮士数千人,起义抗清。誓言“城存与存,城亡与亡”。闰六月十日,沈犹龙率众守卫松江城,李待问担任守城副将,任守东门之职。八月初三,清兵用计袭取西门,城破,李待问见大势已无可挽回,乃从东门下来,仓卒抵家,众人都劝他逃走。他说:“死,是我份内之事。”这天,李待问端正地整理好衣冠,在厅堂摆上香案,拍胸放声大哭,说:“我世世代代受到国家的恩惠,无论在朝廷作大臣,还是在民间为百姓,唯有为国一死,没有二心。”又面向东方叩头,向母亲告别。之后,李待问端正地坐在大厅。松江城陷落,清兵拿着大刀冲进来,李待问厉声斥责他们,慷慨就戮,临死,犹告清将不可残杀民众。时年李待问仅四十四岁。

  李待问的文学功底深厚,工文章,而且精通书法。楷书方面酷爱太傅虞永兴的书法,行书和草书则酷爱王羲之、王献之以及怀素、苏轼、米芾的作品。李待问书法笔力遒劲,字体秀逸,行书可与董其昌媲美。因此,慕名前来向他求字的人络绎不绝。可惜的是他的著述大多为兵火所焚,保留下来的仅有《九歌法帖》、《玉裕堂诗集》,亦未付梓。

  松江民众怀念他,建李公寺,尊其为府城隍,塑像为祀,道教敕封威灵公。农历七月十四日(李待问诞辰)松江人民有夜间吃豆浆的风俗,也是为了纪念他。

  李氏后人不忘祖宗训诫,继承发扬“清廉”、“孝悌”、“爱国”等家风家训,为奉贤的发展贡献一份“竹冈李氏”的力量。

seo seo